top of page

都市里的绿洲——《学林书局》


座落于茨厂街附近的《学林书局》是一家位于二楼的独立书店,主要经营中国出版的文史哲类书籍。这家不显眼的小书店已踏过了二十三个春秋,从最初单纯的传承知识,到如今靠着浓厚人情味来面对外界主流书籍或者电子书籍的竞争,《学林书局》依然屹立不倒。

一推开店门,目光便被堆积如山的书海所占据,因为没有标签分类,使得现代习惯依赖分类引擎搜寻的现代人一时难以找到自己所想要的书,但书店第二代经营者谢宛岚解释:“有书籍分类,但没有标签,是因为书堆叠得很高,叠上天花板了”

“不放标签也是有好处,因你可能必须绕书店跑一圈,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像在挖宝。而这期间,你或许能找到其他领域的书,且发现那也是你有兴趣的。”

在繁忙的都市中,《学林书局》如绿洲般存在,给予步伐忙乱的现代人一个歇憩、充电之处,因此深受退休人士所喜爱,谢宛岚打趣说:“也许是因为退休人士比较有时间,能够在这里花多一些时间找想看的书。”

有别于大量贩售通俗小说的主流书局,这座小书城以学术性书籍为大宗,深深吸引着各式渴求新知的顾客上门光顾。

创办初期艰难

学林由谢宛岚的父亲谢满昌创办,创始的艰辛,从店裡书架上不同的泛黄程度可以窥知一二。“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个书架都不同”谢宛岚搭上身旁的书架,笑说“我们的书店在93年开张,那时侯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书架,只好像夜市一样,把书都摆在地上卖。”

当初,凭着一腔传承经验的热血,再苦,谢满昌坚持撑了下来。“慢慢、慢慢地赚钱,一够钱就买一个书架这样,渐渐地就这么多书架了。”谢宛岚笑说:“书店并没有太多的资金,所以就用了这种方式让《学林书店》慢慢地成型。”

书香中窥人情

“他们人都很好,很有耐心”有趣又热心的顾客,为谢宛岚在经营书店中带来了不少快乐。“曾经有一位顾客来这里看书,有付钱却不将书带走,我们虽有拒绝,但他坚持要给我们,说是不想让我们亏本。

”诉说过程中,谢宛兰是带着浅浅的微笑,“还有一些顾客,见你咳了很久,就会告诉你这是什么咳,应该配什么药。甚至还会在下次过来时,给你带配好的药。”

“还有一些顾客,不时带着食物、饮料来请我们喝,让我感到很温馨。”

人情是独特的优势

面对《大众书局》等主流连锁书店的竞争,小小的《学林书局》并未被击溃,而是仰赖其无可取代的优势——对于顾客的信任与体谅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谢宛岚笑道:“有一些客人,买了很多的书,可是却带不足够的钱,我们会建议顾客先买一部分另一部分保留起来,等下次买,有些顾客甚至会保留三个月才来把书买走。“我们的顾客也都很有信用,保留的书肯定会来买回去”

虽然《学林书局》也有网上的找书服务,但谢宛岚却认为这样做虽然能快速找到书籍,但却少了许多与人与书交流的乐趣,她表示:“是这类书店专有的人情味,因为透过询问的交流就比较互动,深入一点,是网上购物的话所得不到。”

“的确,透过电脑,能很快买到一本书,但来到书店,你会有交谈,想看哪个领域的书,我们能介绍给你,然后聊聊天,可能会发展一些书籍之外的情谊。”

书店竞争大

问至在中国连锁书店《九丘书馆》入驻大马有否造成影响时,谢宛岚表示会过去看看主要卖一些怎样的书种,并根据《学林书局》一直以来所做的针对性策略。

“因为我们的书局一般是卖比较学术性的书,比较少通俗的小说,介于这样来区分顾客群,以便作到一个比较有竞争式的市场。”

谢宛岚亦坦言,《学林书局》是小本经营的独立书店,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强大的后台支撑,无法租更能被注意到的店面。

“虽然租金涨了,中国的对换率不断在更换,但书背后的标价是定好的,不能改变,我们没办法调价、标价。”她的语气无一丝的抱怨,只述说着事实。“即便所有事物都涨价了,我们卖给读者的价钱也依旧是一对一,当中亏损也只能由自己吸纳。”

“虽然吃力”,她仅云淡风轻地说,“却是老板的梦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