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导演邱涌耀
马来西亚田野调查工作者李永球和独立电影导演邱涌耀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对方,更在2004年完成了他们两人第一次联手的纪录片 - “峇峇球”。导演邱涌耀在“峇峇球”中把李永球设为片中主角,利用李永球的视角来探索太平这百年来的历史痕迹。时隔13年后,这部纪录片再次公开播映。
Ilham画廊和香港的艺术中心Para Site一起协办了一场为期将近五个月,名为“AfterWork”的大型艺术展览。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这部纪录片于今年2月11号,在位于吉隆坡的Ilham Gallery艺术中心再次公开播映,导演邱涌耀也在现场和观众交流
放映会现场
放映会现场观众们
呈现太平历史人物和小人物的故事
“峇峇球”主要是讲述马来西亚霹雳州太平的历史事迹。除了记载英殖民时代,海山党和义兴党之间的纠纷而引起轰动一时的“拉律战争”外,也详细介绍了当时两党的几名主要人物。比如当时的海山派骨干郑景贵和民间传说有神法护体的义兴党党魁苏亚松。而且也不忘了探索当时对太平发展做出巨大奉献的黄务美和当时独霸一方的“海王”陈番城的历史事迹。
李永球透过拜访这些历史人物的子孙,寻访庙宇,坟墓和会馆等等的方式来发发这些没被文献记载的历史故事。
除了探索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外,李永球也发掘了不少民间人物的小故事。比如当时一名卖咖喱面老板的抗日故事,和一名来自韩国的老师的故事。他寻访了该名韩国老师学生,遗憾的是该名学生和韩国老师的合照,在日军侵马逃难时丢了。
导演邱涌耀在处理一些莫宁两可又无法求证的民间传说时,会把不同版本的故事都放在影片中。这些传说包括英军射杀在晚间会游泳的石狮,苏亚松那具有护体神功山猪链,苏亚松化身为鳄鱼和拿督庙的传说等等,在民间有不同版本的说法,导演都选择把不同的说法都放进纪录片里,让观众们自行去判断。
田野和纪录片工作者是历史记录者
该纪录片也呈现了李永球在田野研究工作上如何被世人冷淡以待。当时的他并没有像现在受到太多的关注,经济能力也没有太好,当他向一些非政府组织寻求赞助以进行田野工作,但是这些组织都反应冷淡,有的更因为他没有学历而蔑视他的能力。
初中就离开校园的李永球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对太平历史事迹投注长期关注和努力,在马来西亚,进行田野调查工作的人可说是少之又少,内容如此丰富的田野记载可说是难得可贵。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马来西亚有着许多珍贵的文化和历史应该被记录下来,民间田野工作者和纪录片工作者都是重要的历史记录者,不管过了多少年,“峇峇球”这部纪录片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关于李永球和邱涌耀”
李永球先生,是一位马来西亚太平的文化历史民俗田野工作者兼专栏作家。他的著作有《移国——太平华裔历史人物集》,《日本手——太平日剧三年八个月》,《字言字语》,《魂气归天——马来西亚华人丧礼考论》。
邱涌耀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太平镇,是一名影视制作人。身兼导演,剪辑师等等的职位。著作有《铁道上的脚步》(Railway Steps),《鸟屋》和《峇峇球》(Ah Kew the Digger)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