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重新认识“大姨妈” 动手制作布护垫


主讲人杨洁及张溦紟与制作布护垫的参与者合照。 何勤章攝

月经对于女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大部分女生对于月经的了解又似乎比想象中来得少。月经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关于它,我们大家似乎有着一种默契,那就是不要公开讨论“它”。因此,许多有关月经的迷思一直存在着,或者说大家也渐渐地习惯不再追问,女生每个月的“大姨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爱上大姨妈”活动正式开始。 图翻自“之间文化实验室”面子书

大同韩新传播学院图书馆与学生会于本月16日联合举办了一场“爱上大姨妈”环保讲座会及手制布护垫的活动,邀请了“之间文化实验室”负责人杨洁及张溦紟担任主讲人。讲座主要透过“卫生棉”来探讨社会文化对于“月经”的固有想法,讲座后,主讲人带领与会者制作布护垫。

同学们聚精会神的聆听主讲人杨洁分享。

月经,社会的禁忌?

讲座会上杨洁不断地与观众互动,以问答的方式和观众一起讨论月经,细问之下才发现即便是已可被称为“成年人”的大专生对月经仍是一知半解。像是主讲人杨洁询问:“女生为什么会来月经”,现场给予的回答多数零零散散,无法给出一个既完整又正确的答案。

杨洁解释道,月经其实是子宫发展成熟后每月会定期排卵,而没有和精子结合的卵子就不会形成胎儿,这时候它就会随着子宫墙剥落,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血块。

“在医学上来讲,月经被称为“没有用的排卵”,而这样的医学语言就带有一种价值观,甚至他们会说这是“失败的怀孕”,这种说法相对来说是比较负面的。”

谈到社会对于月经的理解,杨洁表示,很多人都将它视为一种禁忌,像是来月经用了卫生棉之后就要把它包裹得紧紧的,而且不能将它丢进厨房里的垃圾桶,唯恐他人发现。她笑道,有一次自己到杂货店买卫生棉,店家还会把卫生棉放到黑色的塑胶袋子,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因为社会上的种种避讳,造成了大部分女性无法对月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理性社会使女性与其身体保持距离

“来月经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当杨洁对现场观众提出这样的疑问时,观众们大多以“不快乐”作出回应。社会的文化往往容易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月经,“理性社会”要求女性“要像男人一样坚强”,因此女性在来月经的时候不能情绪化,要学会容忍。这是因为在社会的想象里,除了受伤以外,身体是不会流血的。这些种种的社会看法使得女性只能够想办法自我约束,管理好自己以避免遭到指责,而这往往是造成女性对来月经感到不愉快的原因之一。

举个比较不一样的例子,有些国家甚至会庆祝女性第一次来月经,比如日本女孩要吃红豆饭,而非洲许多部落中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女孩走向成熟的标志,认为她们即便在身体不适等的情况下仍然有能力兼顾手头上的事情,展现了协调、组织和整合能力。杨洁表示,他们肯定了女性,这是一种更为积极正面的看法。

即抛型卫生棉需800年分解

女性在月经期间一般使用的是即抛型卫生棉,而这对地球其实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根据计算,若一个女生12岁来月经直到50岁停止,约38年的时间总共消耗掉11400片卫生棉,而一片卫生棉需要800年的时间化解,可想而知这将对地球造成了多大负担。此外,使用卫生棉需要承担的费用也不少,假设一包卫生棉7至10令吉,加上消费税及销售税等,一个月至少花费20令吉。再来,在卫生棉的成分里棉质的含量却很少,而且含有塑胶颗粒聚乙烯(简称PE),丢弃后很难分解,使用这些材料制造的卫生棉也会对身体造成不适。

这次的活动也以推广环保为主,因此主讲人杨洁和张溦紟也在现场指导学生如何制作布护垫以替代即抛型卫生棉。而对于第一次接触布护垫的女性想必会有许多疑问,杨洁也一一解答。像是使用布护垫会不会有异味,她回答道,其实经血是因为长时间闷在即抛型卫生棉的塑料材质里才会产生异味,而布护垫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主讲人杨洁为参与者讲解布护垫的制作过程。

制作布护垫响应环保

杨洁鼓励大家使用布卫生棉,除了能够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也让女性拉近自己与身体的距离。像是在清洗的过程中,女性可以好好地观察自己的经血,因为经血量的多寡或颜色都在透露着某些身体讯息,女性可从中注意及了解自己的身体。

部分同学参与了制作布护垫的活动。

现场也有三名男性参与了布护垫的制作,其中来自二乙班的黄锦森表示,自己原本只是抱着完成采访功课的心态来参加活动,但讲座会的内容引起了他对布卫生棉的好奇心,让他想要了解布卫生棉的构造。他也表示这次的活动让他增加了不少有关月经方面的知识,加深了他对月经的了解。

布护垫成品。

来自二乙的黄锦森在用心制作布护垫。


bottom of page